• <rp id="destg"><ruby id="destg"><input id="destg"></input></ruby></rp>

  • CN

    蘇伊士河終于通了,中國國際物流還要“堵塞”到何時?「新冠疫情

    「新冠疫情的陰霾還未散去,國際貿易經濟又添新傷。大環境倒逼之下,我們不得不思考中國國際物流該如何“回血升級”,增強自身的防御能力?!?/p>

    國慶、春節高速路上堵車的場景我們屢見不鮮,那你是否見識過四百余艘大貨船排排站,堵在港口等待通行?

    3月23日,疑似遭遇強風襲擊,一搜從中國駛往荷蘭鹿特丹港的超大貨輪偏離航向意外擱淺,正好卡在蘇伊士河航道中間,造成了蘇伊士運河150年歷史上出現的最嚴重擁堵事件。

    衛星顯示的貨輪擱淺情況 圖源:路透社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當地時間2021年3月29日,堵塞蘇伊士運河7天之久的臺灣貨船“長賜號”貨輪終于擺正位置恢復航行,這場全球關注的“世紀大賭”算是落下帷幕!

    雖然“長賜號”已經回到正常的航道,蘇伊士河逐漸恢復暢通,因堵塞滯留的貨輪也相繼按計劃前行,但是本次大堵船對全球貨物供應鏈造成的影響以及對全球貿易經濟帶來的損失令人觸目驚心,特別是對于因疫情本就受創的國際物流產業,更是雪上加霜。

    01

    扼住全球貿易咽喉

    堵塞或造成近百億損失

    蘇伊士運河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海運通道之一,位于歐、亞、非三洲交接地帶的要沖,連接紅海和地中海,是歐洲到亞洲的最短航道。

    蘇伊士運河于1869年通航,為國際貿易的運輸極大的減少了時間及金錢成本。全球貿易中的12%都要經過這里,包括全球天然氣、原油、成品油等能源商品的8%,還有其他消費品像服裝、家具、汽車零部件等等,繁忙程度位居全球航運路線前列,是歐亞非貿易關鍵樞紐。

    而本次“長賜號”橫躺在這里長達7天,無疑就是扼住全球海運通道的咽喉,直接阻塞了全球貿易的雙向流通,被形容為該運河史上最嚴重的貨輪擱淺阻斷航道事故。

    截至到蘇伊士河暢通當天,蘇伊士運河兩端滯留的待通行船舶已經達到了400余艘。據統計,因堵塞事故延誤的貨物價值總共高達620億美元,因堵塞事故滯留的原油大約1200萬桶,這次運河堵塞,可能對全球貿易造成每周約60億至100億美元的損失。

    聚集在運河入口處的貨船等候排隊通行。
    如今,“長賜號”雖然已重獲自由,但是所帶來的蝴蝶效應并未因此消止,大到全球供應鏈受沖擊、航運成本上漲、油價劇烈震蕩,小到衛生紙、服裝等生活用品價格均受到影響。由此可見,本次堵塞所造成的的影響波及到各行各業,不過往好的方向想,這也正好給我國國際物流產業敲響警鐘。

    02

    市場利好加速釋放

    中國國際物流市場急需“回血”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中國經濟結構不斷調整,企業開始將目光從國內市場轉向國際市場,加深與國際企業合作的機會與業務范圍,為國際物流的發展提供機遇。特別是近兩年跨境電商處于高速爆發階段,更是拓展了國際貿易的合作機會,國際物流產業迎來發展的春天。

    雖然市場為國際物流帶來了無數利好,國家也不斷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程度、增強物流運力方面頒布政策并投入建設,但是與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國際物流運輸能力水平依舊有限。

    如空運方面航線較少、貨運飛機少,導致空運能力不足、空運物流價格昂貴等問題。而在陸運方面,鐵路及公路線路規劃不合理造成內陸出口困難。在海運方面,物流港口設置不足及布局不合理,不僅無法滿足當下市場需求,同時增加了國際物流中轉成本、延長了國際物流流通時間。

    除了硬件能力有待提高之外,受限于國際物流運輸距離遠、時間長、成本高,且跨越多個國家涉及不同的國情制度等原因,國際物流的復雜性更高,不穩定性更強,也就更容易受到國際貿易環境與相關政策的影響。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來,不僅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同時也給國際物流供應鏈體系造成巨大沖擊:貨運航班爆倉缺柜、港口擁堵、集裝箱極度缺乏、運費暴漲、貨物堆積......國際物流交易進入了短暫的休止期。

    同樣,在本次堵塞事件中我們也能清晰感受到國際物流供應鏈的不穩定。由于中國國際物流對海運的依賴性過強,所以蘇伊士運河堵塞7天的時間,直接造成了從亞洲至歐洲的集裝箱即期運價將再次飆升,從中國向歐洲運輸一個40英尺集裝箱的價格目前已經漲到了近8000美元(約合人民幣52328元),較一年前增加了近3倍。而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航運價格將很有可能會維持高位水平。

    中國被譽為“世界工廠”,一旦國際物流受阻不通暢,全球供應鏈將面臨中斷風險,這不僅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結構產生巨大影響,更極有可能加劇國際貿易的崩潰。

    大環境倒逼之下,我們不得不思考中國國際物流該如何“回血升級”,增強自身的防御能力。

    03

    加快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多元化、國際化、智能化成未來新趨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國國際物流亦然。

    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雙循環”戰略格局之下,為了推動中國建立更加順暢的物流與供應鏈體系,強化國際物流的抗風險能力,首當其沖就是要加快國家物流樞紐等重大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拓展多元化的國際物流通道,構建“通道+樞紐+網絡”的現代物流運行體系,這樣才能為中國經濟走向世界提供有力的支撐,不至于被一艘“小”船輕而易舉的攪局。

    除了強化基礎物流設施的建設之外,與國際物流強國相比,我國物流企業的國際網絡布局也存在明顯的短板,國際物流市場被國外的巨頭物流企業壟斷,處于完全被動的狀態。

    中國國際物流想要掌握自主權,盡量降低受國際貿易環境的影響,物流企業就必須提升整合全球物流資源的能力,升級優化運營水平。目前雖然與國外巨頭公司還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令人欣喜的是我們看到國內已經有不少企業緊跟國際的步伐,創建全新的物流運輸模式,為中國國際物流的未來全新賦能。

    如菜鳥搭建全球運“72小時必達”智慧物流網,已經在中國杭州、香港、馬來西亞、比利時、泰國、印尼、越南等地部署世界性的樞紐。京東也確定了未來10年的國際化發展方向,以物流打頭陣引領其供應鏈服務全球化,實現48小時中國通達全球。

    另一方面,隨著5G、大數據等新技術的發展,新科技對物流運作加持的作用越來越高,這一點在疫情環境之下尤為明顯。所以中國國際物流也將必然要加入智能數字化隊列,如推動國際物流體系建設向無紙化、數字化發展;建立航空公司、郵政快遞、貨站等互通共享的物流信息平臺等......得天獨厚的數字化技術優勢,是企業創新突破的著力點,也必將成為是中國物流企業與世界抗衡的最大競爭力。

    新冠疫情的陰霾還未散去,國際貿易經濟又添新傷,這對于中歐乃至世界各國的產業及企業都帶來了嚴峻的考驗,但同時也是一次難得自我剖析反思,重整旗鼓再出發的極好機會。雖然目前中國的國際物流市場未來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這只是時間問題,中國必將會后來者居上,向世界展現中國強大的國際物流力量。

    日本成片区免费一区二区